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精选多篇)

时间:2024-07-02 07:34:35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精选多篇)[本文共8050字]

第一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mm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

首先,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似乎从出生开始,我们的人生就已经被计划好了,我们需要好好学习,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学,于是,老师、学校、家长、社会……身边的所有的环境都充斥着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就像空气一样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的周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但是,相比于安德烈,我们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将“性、药、摇滚乐”看做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自由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生在中国,饱尝着东方文化,我们确实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样的生活,有他那样的经历。但是我却想说的是,人生苦短,活的洒脱奔放而不留遗憾,才不枉来人间走这一遭。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和鸿沟,也感受到了父母了解和认识自己成人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对于子女不离不弃的、贯穿始终的爱。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虽然自己以成家,却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最近好吗?”“还好啦。”“钱还够用吗?”“够。”仅此而已。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

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后让我深思,而且指导我如何面对每天在学校遇到的12岁左右的学生。每个学生就是一本书,是作为老师一日就得不断翻阅的书,而且是永远不会重复的书。这些书读得好不好,就看做老师的爱心、智慧及艺术了。好的老师应该是一名好的读者,龙应台告诉我们,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那么对我们来说,认识一群性格各异的12岁的人,我们该怎么办呢?在我看来,我们首先得蹲下来,而且得将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们自己,才能有空间去倾听他们的想法。现代传媒迅猛发展,而世界发展日趋多元,很多事物并非只有一个答案。所以不要带着标准答案与学生讨论,因为人人都不喜欢被说服。而且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进行有效沟通。在沟通时,我们应该把80%的时间用于倾听他们的诉说,同时注意不要以权威自居对他们发号施令。(谢谢你访问好范文WWw.)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去改变,我们和父母、父子、师生之间也会建立起一座通往对方世界的桥梁。雨后的彩虹,就会在桥梁的上空,绽放!

第二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愿意看这本书,因为里面只是一封封枯燥无味的信。比不上小说的奇异有趣,漫画的绚丽多彩,笑话的夸张搞怪。总之,自从它被买回来,我甚至压根儿没正眼瞧过它,直到曾老师要求带。

课堂上,我看着封面上的几段话,心中的兴趣不由得浓了一分,那类似独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来。于是我翻开了它。

直至看完一遍,我还有些发愣,一对母子从原本的哪怕有时间坐在一起也没话说变为几乎无话不谈靠的是这一封又一封的信?我细细地回想,从商讨独立到思考政治,我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段?哦……

记得有一封信讲了旅游景点的人只看钱,为了赚取最大的利益把许多人思象中宽广辽阔永无边境的草原象圈摇钱树一般圈起来卖票收钱,进入了,照相业要收钱。当时我也说不出是什么情绪,他们有错么?没有。他们的景点收钱时应该的,可我仍觉得心里不畅快。再看到后面的寺庙中的僧人们手上沾着香灰便开始数那油腻腻的钱,这……我觉得什么信仰各方神圣的都不神圣了,他们只是信仰钱吧?!我觉得恶心,特别的恶心。

再看后边,龙应台与安德烈对于很多事的不同看法,一方代表中国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国,或直接说一方代表中年人,一方代表少年--一个国家的新鲜血液吧。它们对于这些事的看法完全不同。如一箱苹果,龙应台或说是家长认为应先吃快坏的,这样可以吃完,而安德烈或说是少年认为应先吃新鲜最好的,不然岂不是一直吃的都是半坏的?

我看了觉得很有趣,这些信中所言几乎是我和妈妈之间故事的一个影子。我尝试着用书中所表露的方法与妈妈相处,果然少了很多麻烦与不快。

总而言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不但学会了与父母相处,还学会了许多事情。希望我与妈妈能与书中的母子一样,一步一步地走近。

第三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今天读了《亲爱的安德烈》。

这些书信最初的愿望是龙应台想借此走入十八岁的儿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她发现,她和儿子,几乎已经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的看着她,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她无法忍受和儿子成为了这样有爱、但却彼此不认识不了解不喜欢的人。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两代人之间,还是异国的两代人之间,而且是好长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的异国的两代人之间,其实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哪里去了?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小鸟长大了,总会要单飞的;翅膀硬了,自然也就不那么温顺。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小鸡仔长大了,它金灿灿、毛茸茸的样子哪里去了?我鬓发苍苍了,二十岁的乌发青丝哪里去了?

答曰,随时间去了。

父母终归就是父母。是那个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响他的人;是那个怕他饥,忧他寒,为他千里担忧的人;是那个愿意为他付出太多太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孩子终归是孩子。是那个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个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来报答父母的三春晖的人。他真切的愿望是,等有一天我长大了,要让父母因为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没法强求自己一定会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们没法强求何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知己一样。因为 ……此处隐藏3057个字……种种以及全球一体化、国籍、战乱、政治、文化区域认同、艺术、文学等等。我们有多少父母能跟子女交流这些话题呢?同样我们有多少老师跟学生交流这些话题呢?或者现在的每天,如果你的学生试图跟你交流这些问题,你能说得出些什么?了解这些问题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吗?你打算怎么跟学生讲解?你确认你表达出来的学生明白多少?

身为和安德烈同岁的我从没有对上面提到的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毕竟安德烈出生书香家庭家学渊源,背景深厚。但我觉的话题本身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双方沟通的态度。母子都能真诚地毫无保留地阐述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我想很少会有教师和学生进行这样态度的交流。但看过这本书我会思考一些问题,甚至尝试这样的方式和态度去和我的学生沟通,也许生活需要这样的精神改变。就像龙应台爱古典,安德烈嗜好hiphop,我喜欢大陆主旋律影片,而学生沉迷于科幻片,但起码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不压制学生的思想,但要做正确的引导。

我曾问过一个学者:这个社会的信仰是什么?他说是金钱。答案让我无语却不得不认同。而这本书中问到的一些问题,我希望和学生一起讨论,让他们在受这个崇金社会的熏陶时也可以深度的思考一些其他的问题,让心灵得到一些内涵。龙应台和我们父辈一代人,生于忧患,经历了信仰的坍塌,目睹了共产主义的遥远、理想的幻灭、信仰的丧失,她为儿子“描绘一个黯淡压抑的社会,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一段浪费的青春”,尽管人如帕斯卡尔所说是一根脆弱的芦苇,轻易被风压伤,但“思想”使得一部分人“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积累能量”,于是见证了日后“权力的更迭和黑白是非的颠倒”、“帝国的瓦解”、“围墙的崩塌”,这是他们一代人的荣幸。然而这种私人的感受夹杂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是消费主义统治下的一代人所不愿接受也不屑关心的,父母辈的苦难,与我心有

戚戚焉,说实话,只能在日后通过“老照片”那样的平台来追悔叙述,可惜那时年幼,只记得梦里花落知多少了,父母的青春年华,已是越发云淡风清直至变为过眼云烟远去。我觉得玩物丧志的生活,比起南京大屠杀的前辈们——抗日战争时代的孩子们,或者部分前辈——东德时代的孩子们,总算是幸福无边了,没有屠杀,没有柏林墙的童年充满了单纯清澈的欢声笑语。当然,话说回来,在龙应台眼中那个对流行文化乐此不疲的小伙子,丝毫不是一个无知享受者,当然,我认为我们不能要求他能达到母亲的思想高度,难道他成长后就该是思想家、作家、公共知识分子?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知识量与见识,放在我们80后中间也是一响当当的精英。

看完书,我内心充满安静,我明白人所追求的,是过程的圆满幸福,尽管在历史的尺幅下,那是多么的短暂,真正如沧海一粟,虚无缥缈。如我而言,更多的感受,我愿意和学生一道参与体会,不在乎结果,而是过程的快乐。

第五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97.02.01黃淑貞 壹、 本書重點:

一、誠如龍應台的序寫的-要認識一個十八歲的安德烈-她的大兒子

二、十八歲也許是青澀的歲月,也許是要熟不熟的萌芽期,也許是邁入成年時身心、思想各方面需要趨於穩定的關鍵期,但是時空因素,長期無法了解安德烈的發展狀況,讓身為母親的龍應台,僅憑藉著簡短的關懷,甚至斷章取義,調皮的回應問候,讓母親飽受煎熬與不安。因此想出用書信的方式,企圖從字裡行間去解讀安德烈的思維,希望孩子的成長是合乎父母的期待的。

三、這三十六封信主要還是鎖定在安德烈的生活樣態、對未來個人的發展及當下的準備、以及安德烈青少年階段碰到的心理心聲,不管個人、家庭、乃至國家、世界等觀點,可以說透過龍應台拋磚引安德烈娓娓傾訴,中間有平等直來直往的辯白,更有兩代同年齡時不同的環境背景導致的不同生活品味與習性,但這還是小事一樁,重要的是彼此從中激發出對國際事務的關懷與觀點。

四、冥冥中感受到安德烈在父母擁有博士學位下,覺得自己無法超越父母,因此可能平庸一生。這真是一個很好的訊息,有機會適時給予正確的價值觀,龍應台也展現了個人核心價值觀-有興趣、會快樂,就值得追求。更說明了:多唸些書,可以增加自己選擇工作的機會。我想很多小孩不 1

見得能很清楚這些關聯,因此透過書信挖掘安德烈的腦袋裡裝些什麼東西,讓龍應台有表白自己作為母親的核心想法及對孩子期盼的看法,是浪跡天涯的母親,遙遠教養子女的方式,母愛的光輝表露無遺。

五、母親養兒育女之心普天下應該都一樣的,但龍應台背景更特殊,對孩子

的責任與思念應該更甚於我們。原本單純的想了解孩子而以書信發表於專欄,卻意外的引發身為中國人的母親的內心觸痛,原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這經還是可以公諸出來分享的,突然每個人心中的苦釋放出來了。

六、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龍應台這麼宏觀世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都

可以將母親對子女的教導、關心,發揮得淋漓盡致。以一個南台灣漁村少女,透過教育,登上國際舞台,我們以她為榮。在客觀、公正之中,對世界做出了很多思想上的公平、正義的貢獻。在光環中不失謙虛,知己知彼,是安德烈與飛利浦的好榜樣、好母親。雖然年齡不同,但一來一往的對話中,看到每個人不但有對事情不同的透視,更有著更人因個性特質喜好而有不同的感受與認知。可以發現世事對人的影響是多元的,以後要更寬容的欣賞、接受周邊的人、事、物。

七、可惜的是,孩子有關『性』的議題,仍然是中國父母尚無法公開探討的議題,在書中也許被刪除了,也許尚在整理階段,不管如何,如何指導此階段的孩子有關「性教育」,一問一答之間,也許會讓人很招架不住。

八、本書最後一封信看完後,突然有停止的感覺,沒有起承轉合直至終了,

好像跌至山谷,突然採煞車,沒了!

貳、 讀後心得

一、 的確,每個母親都有經歷過要如何與子女溝通,戰戰兢兢,有時還

雞同鴨講,沒有交集,或各說各話,誰也沒錯的結局。

二、 甚至父母的想法早就被子女設定好(或許是被子女看透吧),只要

子女開口問什麼,就可以知道父母要給的答案,因此問與不問全掌握在子女手中,這種歷程,相信每一個家庭都經歷過。

三、 因此此書一出,四周同事,紛紛購買來看,我個人也是急於看完,

滿足個人想了解母子間的對話之好奇心。此書內容以國事、天下事居多,個人稍有所失望。因為現在的孩子面對的問題更多,更挑戰父母的能耐,個人需要經驗分享的渴望更強烈,希望龍應台還能有續集出版。

四、 此書除了個人再看一次,深刻咀嚼、了解其中的對話內涵之外,更

再買兩本,一本給女兒看,一本給兒子看,然後再將我個人心得和子女分享,希望有更多機會多和子女雙向互動,了解母親心境,避免父母單向的輸入,期望更多子女的觀點回饋。

五、 對於一個母親如此用心教養子女,非常值得我來學習,也看出龍應

台對家庭所應付的責任是很認真在擔負著,傳統中國婦女的美德影子可

見。

六、 希望安德烈、飛利浦能成長得健康平安,帶給龍應台喜樂、欣慰!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精选多篇)[本文共805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